
18家新機構「逆勢」開張!誰還在喊倒閉潮?
18家新開的畫廊及商業機構中,北京繼續鞏固其藝術中心地位,以5家新機構的數量遙遙領先。相較之下,遍地畫廊的上海在今年的成長略緩,僅有1家新畫廊開幕。同屬長三角的杭州則在近兩年持續有新空間出現,今年新增3家機構。繼續南下,大灣區的藝術生態日益繁榮,深圳、香港、廣州、佛山四地在今年共新增5家畫廊。
值得關注的是,除了這些意料之中的藝術重鎮,一些傳統意義上的「非藝術中心」城市也開始嶄露頭角——大同今年新開3家畫廊,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坐擁湖北美術學院的武漢,也在今年迎來了1個由4位00後開創的全新藝術空間。
5家新机构,北京艺术版图再扩张
2025年,北京有多家畫廊迎來20週年,同時,也伴隨著新生畫廊的起步。
新畫廊的誕生主要聚集在798藝術區,例如在春天創立的喜在空間、由當代唐人藝術集團打造的全新藝術空間ART FOCUS、由朱赫創辦的五月空間,以及由前MDC畫廊中國區代表魯超(Luke)創辦的Luke Gallery 。
藝術機構在數量增加的同時,範圍也進一步擴大。由藝術家劉錚創辦並主辦的蝴蝶效應藝術館位於懷柔區雁棲湖畔,遠離市區喧囂。
今年9月剛開幕的Luke Gallery由前MDC畫廊中國區代表魯超(Luke)創辦。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文化遺產專業的魯超先後任職於前波畫廊與MDC畫廊,在前波畫廊累積了對中國本土的藝術生態和系統的深刻認識。 2021年,魯超加入MDC畫廊,為MDC畫廊維護和拓展國內藝術市場,將西方藝術家介紹到國內的同時發掘和推薦在全球語境中深耕的中國藝術家,這些工作經歷為魯超拓展了更為廣闊的視野與本土的實踐經驗。
隨著越來越多對區域化藝術生態的理想化思考,魯超希望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空間,以更自由和長遠的方式支持藝術家。從2021年疫情時期開始思考獨立開畫廊的可能性,到今年熱情、經驗、資金、時機等各種條件相對成熟,魯超選定在798藝術區落地以自己英文名命名的Luke Gallery。
在魯超看來,畫廊不只是展示作品的空間,更需要為藝術家建構一個能夠被歷史化的脈絡。 Luke Gallery更專注以獨特藝術語言或背景來回應現實與傳統的藝術家,關注他們作品中蘊含的「觀看方式」或「表達方式」的特殊之處。並希望在本土與國際之間形成一種有效的對話機制,雖然這個時刻非常艱難。但長遠來說,Luke Gallery會持續既關注中國藝術家的國際推廣,也期待在未來合適的時機積極推動海外藝術家在中國的計畫落地。
在藝術家的挖掘上,魯超更重視藝術家是否擁有獨立語言與長遠潛力。除了作品本身,也會關注藝術家的整體狀態,包括創作脈絡如何生成、作品與現實的張力、創作之外的姿態能否支撐長遠的發展…
開幕展「常在此時」以蔡磊、劉袴睿、石沖(1963-2025年)、汪建偉、王悠、伍偉、薛若哲、嚴善錞、岳子和張慧十位藝術家的群展共同勾勒出一種長期、專注而多元的面貌,這也將是Luke Gallery未來的核心方向。
喜在空間主理人慕金澎自2009年就加入了藝術行業,從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到楊畫廊,再到今年3月創立喜在空間,慕金澎依舊保持著對藝術的熱忱狀態,在意藝術背後的精神力量。喜在空間首展「驚蟄」呈現了18位藝術家的作品,探討蟄伏期的生命狀態。而後又推出了吳尚聰、羅清、姚朋的個展與群展「草木無情」。
展开205 / 5,000由當代唐人藝術集團打造的ART FOCUS是一個綜合性的藝術服務平台,首個空間已於2024年1月25日在泰國曼谷開幕。今年5月,位於798藝術區核心地帶的北京空間正式啟幕。 在單純的展示空間之外,ART FOCUS集藝術商品、文化服務、藝術資訊、IP開發、線上線下體驗和銷售為一體。開幕展「霓夢幻境」聚焦於新銳女性藝術家陳嫣冉,後續連結國窖1573、X美術館等品牌與機構,探索藝術IP、跨界合作的更多可能。
由藝術家劉錚創辦、落址於雁棲湖畔的蝴蝶效應藝術館專注於當代攝影的表達。 700平方公尺的空間成為攝影者的精神棲地。開館展以三位攝影師的個展「琴島孤弦」「青春之歌」「孩子的目光」呈現攝影從紀實到觀念不同維度下的魅力。
伴隨著「柔軟的共生2」女性藝術家群展的開幕,由朱赫創立的五月空間在798藝術區落地,而後帶來了徐靜、高貫一個展。在展覽之外,五月空間也在藝術新零售、文化藝術計畫(IP)的商業開發等方面不斷嘗試新玩法。
杭州突破重围,扩充长三角艺术新力
在北京之外,長三角地區的當代藝術發展也不容小覷。上海作為中國當代藝術的重要門戶,擁有許多專業美術館及藝術機構,也不乏M50、西岸等藝術集群區。相比之下,杭州則有一種不愛扎堆的“獨美範”,近幾年的發展也令人眼前一亮——除了歷經九年打磨、已開放三年多的天目里美術館和老牌畫廊清影藝術空間,今年新開的有美藝術中心、ORRO藝術空間、made美德都在不斷為杭州的藝術生態注入活力。
3月創辦於上海徐匯區的Nobody Gallery(旺無名畫廊)名稱靈感來自瓦爾特·本雅明關於「紀念無名氏」的概念。畫廊還發起了“無名計劃”,徵詢100位具有才華、潛力但尚未被廣泛發現的藝術家,透過畫廊官方小紅書、公眾號等平台進行免費作品推廣,部分藝術家也將參與畫廊後續展覽與項目,讓藝術的價值回歸作品本身而不被名氣定義。開幕首展以「存在與生成」為錨點,捕捉胡不為、孫同華、馬雷、霍怡庭,四位藝術家創作中那些看不見的力量。
此外,去年11月落地上海長樂路的「榮壚RONG LU」也值得關注,建築前身是清末大臣李鴻章為其雙親建造的一幢西式洋樓,曾作為私人俱樂部和上海麵粉大王榮德生的故居。有別於傳統的精英式「白盒子」畫廊,主理人王陸寧巧借「買手店」的概念,著眼於多元形式的跨國跨界合作,融合國際市場上綻放光芒的當代藝術家、設計師作品、設計家具及藏家的私人收藏品,每季由主理人策劃並集中性呈現。
太空首展「瞬時的懷舊」呈現了米利亞姆·卡恩(Miriam Cahn)、泰德·加爾(Ted Gahl)等九位藝術家作品,既有在國際市場上大放異彩的新晉藝術家的首次中國亮相,也有藏家私人收藏和中國當代設計師作品。
杭州在近年來湧現出不少畫廊及商業機構,其中位於轉塘雙流藝術園的made美德在4月開幕,以「集體共創」為核心概念,致力於成為一個持續生長的開放藝術實驗空間。除了常規展覽,made美德也鼓勵大眾直接參與藝術的生產過程。今年10月,made美德與藝術家Steven Zuo及音樂空間PING合作,於BAC藝術社群發起「愛的熱轉印」開放工作坊,觀眾可以在藝術家的指引下做出自己的專屬OUTFIT。
坐落於杭州錢塘江邊的有美藝術中心佔地兩千多平方米,是一個集合了專業策劃、展示國內外近現代及現當代藝術與先鋒設計的藝術創意空間。
開館展「時間的河」以傳統繼承、現代轉型、當代實驗為脈絡,匯集八大山人、黃賓虹、張曉剛、黃宇興、歐陽春等四十餘位重要古今藝術家力作。在展覽空間之外,有藝術中心內部還包含了一處介於“會客廳”與“微型美術館”之間的活力窗口“Cheers Project”,透過咖啡、影像與圖像敘事的交織,打破藝術與日常生活的界限。
根植於杭州南宋禦街核心區的百年藥房舊址的ORRO藝術空間由Sylvia創辦,Sylvia擁有機構策展人背景,並接受過典型的海外藝術史教育。在創辦ORRO之前,她長期在美術館、替代空間等非營利藝術機構從事策展相關工作,成長路徑符合傳統策展人的線性發展模式。
談到創辦ORRO的緣由,Sylvia表示,團隊更傾向於將ORRO稱作藝術空間,期望它能成為承載多元藝術形式、無設限的 「容器」。事實上,創辦這樣一個藝術空間或畫廊的想法,早在她讀書時便已埋下種子,最終落地的時間比她預想中更早。
「ORRO」的四個字母可拆解為 Oasis(綠洲)、Rhizome(根莖)、Resonance(共鳴)、Osmosis(滲透)四個單字。這項命名並非旨在界定某種實體的明確概念,更是提出一種生成關係的開放語法。在Sylvia和團隊看來,ORRO空間如同一個有機體,能在呼吸、對話與滲透中不斷生長,成為城市裡的藝術綠洲。
ORRO延續了多元包容的概念,致力於承載更多元的藝術形式,呈現優質的藝術內容。同時,ORRO以本土為根基,關注國內外年輕藝術家,不限於特定藝術媒介,始終堅持 「內容為上」 的原則。
ORRO選擇落地杭州,既有個人情感因素,也源自於創辦人對杭州藝術生態的認同。 Sylvia是土生土長的杭州人,畢業後在上海短暫停留數年,最後決定回家鄉。近年來,她目睹了杭州藝術生態的蓬勃活力與獨特氣質,因此ORRO落地杭州對她而言是順理成章的事。
畫廊的選址充滿 「緣分」,團隊並未刻意尋找,偶然發現的這處老洋房建築讓他們眼前一亮——杭州很難找到類似的老洋房,建築中的兩個天井更是深深吸引了他們,團隊當即決定在此打造藝術空間,ORRO的到來堪稱一場意外的驚喜。
近年來藝術市場整體信心不足,不少頂級畫廊關閉的消息引發行業擔憂,許多人認為此時開畫廊需要極大勇氣。但杭州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卻湧現出許多新的藝術聲音,ORRO的成立也被不少人認為給市場注入了信心,這讓Sylvia和團隊備受觸動,也更加堅定了開設畫廊的決心。從籌備到正式開啟,ORRO只花了短短3-4個月。策展人出身的Sylvia,將更多精力放在開館展上,除基礎裝修外,70%的時間都用於展覽規劃與作品籌備。
目前ORRO成立尚不到三個月,Sylvia認為目前面臨的最大挑戰是藏家拓展。年輕畫廊本就需要逐步累積藏家資源,而ORRO因尚未制定係統的藝術家代理名單,難以精準定位自身,這無疑為藏家拓展工作增加了難度。
短期內,ORRO並未考慮代理藝術家,而是將重點放在呈現更多優質展覽內容、與藝術家合作。 Sylvia表示,未來待畫廊發展更成熟後,才會啟動藝術家代理計劃,屆時個人趣味對代理名單的影響可能會占到30%。由於現階段未代理藝術家,ORRO目前展覽中藝術家的選擇,主要從策展人視角展開合作。以首展 「流動向別處」 為例,策展人臘雪兒是Sylvia的多年好友,Sylvia僅提出一些基礎要求,如納入部分杭州本土藝術家、豐富的藝術媒介等,最終的藝術家選擇權完全交給策展人。
Sylvia認為傳統畫廊的銷售模式對ORRO這樣的年輕空間而言挑戰較大,因此未來團隊計劃將ORRO打造成一個多元化運營的「平台」,進一步開發場地價值,甚至引入更多業態,打破空間的固有局限。此外,依托ORRO優越的地理位置——其所在區域是最能代表杭州的區域之一,團隊還計劃推出公共教育計畫以及藝術家駐留短期計畫。 Sylvia相信,藝術家若能在這與古臨安城對話的場域中駐留創作,必定能產出更多富有在地特色的精彩作品。
南方基因,灣區藝術生態差異化崛起
粵港澳大灣區正以其獨特的「南方基因」建構出一條區別於北京、上海的當代藝術發展脈絡。非中心化的格局讓廣東、深圳、香港、澳門四地及週邊區域形成互補、共通的多元面貌。今年接連啟幕的深圳K11 HACC、灣廈藝術中心、香港M+M Gallery 、廣州弄空間、佛山知諸網藝術中心持續深化並塑造大灣區的藝術生態格局。
坐落於深圳蛇口太子灣的K11 HACC自2025年3月揭幕以來便引發廣泛關注,九千多平的面積巧妙運用「黑盒子」與「白盒子」的雙重空間敘事。 「黑盒子」以專業聲學系統建構沉浸式感官體驗,「白盒子」則透過全景落地窗將海景融入展覽現場,讓藝術在與大自然的對話中自由呼吸。
開幕呈現的「DOKU The Flow」陸揚個展,借助數位虛擬人探索虛實界限;「前浪後浪」雙展則透過高原與黎曉亮兩代攝影師的鏡頭,完成對文化記憶的跨時代對話;露西·斯帕羅的「藝術史狂想曲」以毛氈媒介戲謔重構藝術體驗,為觀展藝術體驗輕鬆趣味史。三展齊開,保持學術深度的同時也兼顧了公眾參與性。
今年3月升級調整的灣廈藝術中心坐落於南山區灣廈中心建築群樓裡,整個建築群由劉曉都設計,涵蓋住宅、商場、飯店式公寓以及辦公室等等綜合業態。首展帶來段正渠的「神仙日子」,而後又呈現了群展「投石」與60後藝術家楊述的個展「不定義」。
M+M Gallery夢明閣由Moe(趙夢軒)和Ming(明耀)於今年三月共同創立,先後在倫敦UCL、芝加哥藝術學院讀完本碩的Moe曾作為藝術顧問為內地、香港與歐美客戶提供藝術諮詢、藝術品購藏與私洽服務,Ming(明耀)就是她的客戶之一。 2024年上半年,兩人因志趣相投決定在香港開設畫廊空間。 「M+M」即由兩位創始人的名字組成,中文名稱夢明閣也是如此,「閣」亦有一種文氣低調的感覺。
Ming對藝術的熱情來自於收藏,從比較年輕的Francisco Cima、Wang Shui、Louis Fratino等發展出一套系統,也收藏亞洲戰後,如師從朱德群的李芳枝等。
Ming來自台北,長時間往返歐洲與亞洲,Moe來自內地,先後在倫敦、芝加哥與紐約定居。香港是亞洲的口岸,更是亞洲區藝術生態最成熟、交流最頻繁的常駐地,同時商業制度完善,Moe和Ming的生意涉及到私洽,香港的商業條件比較便利。所以畫廊便選擇落地香港,位於中環雲鹹街,正對大館,也就自然融入了中環的藝術地圖。
在開畫廊前的一整年籌備期中,Moe和Ming把畫廊定位、展覽規劃以及合作藝術家的方向一步步梳理清楚。也花了不少精力研究亞洲和歐美的藝術市場,並與不同世代的藏家交流,確定展覽策略能同時吸引新一代和資深藏家。除了實際的空間規劃與裝修,Moe和Ming也同步進行品牌形象的設計、與藝術家確定合作計劃,以及和媒體、機構建立聯繫。
開畫廊的初衷其實很直接:Moe在做藝術諮詢時發現,許多優秀的西方藝術家因代理畫廊的區域局限,始終沒能有效觸達亞洲藏家。她覺得,既然自己有資源和判斷力,為什麼不把這些被低估的好藝術家介紹給亞洲的藏家呢?而在實際營運的半年裡,Moe和Ming又發現,泛亞洲戰後藝術家也同樣值得被介紹到更廣大的西方市場。
由此,M+M Gallery的定位也逐漸清晰──用策展的方式把西方藝術家介紹到亞洲地區,也不斷地挖掘亞洲近現代領域的前輩藝術家。在這個過程中Moe和Ming發現把戰後亞洲與西方當代並列呈現的效果不錯,年輕一輩的藏家朋友會更感興趣前輩藝術家,而長輩們則可以透過這樣的方式認識新的年輕藝術家,不知不覺間世代差距就慢慢拉近了距離。
在開幕首展「見他是他」中就有席德進(1923–1981)、洪救國(1931–2005)、邱亞才(1949–2013),畫廊的第二個展覽有井上有一(1916–1985)等,這種年輕與老展覽藝術家的對話讓Moe和Ming更堅定地推動跨時代藝術家的展覽方式。對他們而言,這不僅是展覽,更是讓文化脈絡彼此呼應、讓觀眾在時空交錯中重新思考藝術價值的機會。
Ming對喜歡的東西很執著,所以畫廊的品味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他的個人趣味。兩位創辦人更傾向於選擇那些能夠引起他們強烈共鳴的藝術家。同時也會考慮藝術家長期發展的可能性,以及他們在不同文化脈絡中的意義。對於藝術家的選擇,最核心的還是「創新」,從個人趣味出發,再透過研究、市場判斷與專業經驗,最後形成畫廊的完整名單。
選擇在2025年正式開業,一方面是覺得時機成熟,另一方面也看好香港在疫情後逐漸恢復的藝術氛圍。 Moe坦言,身為非本地人,在觸達本地客群這一點上需要付出更多精力。除此之外,從藏家到畫廊主的視角切換也是一個困難。西方當代板塊的縮減也影響到他們如何更有效地介紹西方藝術家給亞洲藏家。
對於未來,M+M Gallery希望能夠介紹更多中青代西方藝術家給亞洲的藏家,和更多成熟畫廊合作,介紹亞洲的戰後藝術家給西方藏家,並以策展的方式加入更多的西方戰後。 「儘管這個世界在經濟社會層面動盪,但希望能夠以我們力所能及,讓大家彼此通過藝術了解彼此,理解彼此。」
位於廣東佛山順德雲高領地文體小鎮的知諸網藝術中心是由專業MCN公司團隊操盤、深度融合網路內容營運與藝術產業資源的新型藝術空間。創辦人賈洪浩、陳彩鳳從傳統產業轉型做自媒體,後來又與收藏顧問、策展人、羽呈會創辦人於飛相識、合作,並在今年8月於順德設立實體空間。
知諸網藝術中心有別於其他畫廊最大的差異就是它的自媒體屬性,透過網路的方式,將當代藝術的聲音擴展到更大的範圍。開幕首展「中國抽象100年·第一回」由高名潞策展,匯聚87位藝術家的百餘件代表作,系統梳理了從吳大羽的早期探索至本世紀新生代青年藝術家的前沿創作。
今年8月開啟的弄空間位於廣州老城中心,畫廊主井一天為藝術與設計專業出身,畢業後就走上了創業之路,在開畫廊之前也有收藏的習慣。出於「擇一城而終老」的想法,井一天先後旅居試住幾個城市,最終選擇定居廣州,作為福建人,廣州這座城市的生活節奏、氣候與氛圍,讓井一天感到安心和適應,彷彿找到了一處「可進、可退、可守」的港灣。
2013年,井一天創立了設計師品牌,2019年又共同創辦了非標生活風格品牌,累積了豐富的品牌營運經驗。 2024年,井一天因一次偶然的機會接手了廣州老城區一棟四層樓的舊址,這裡曾是陳侗的博爾赫斯書店和錄像局,交通便利,生活氣息濃厚,正契合她的理想。 2025年,井一天決定將這座空間重新調整,騰出兩層專門作為畫廊使用。正值此時,她遇見了藝術圈中欽佩的前輩,對方願意協助挑選藝術家、把控展覽品質。
兩個機緣巧合下,井一天從今年上半年開始著手籌備,看大量藝術家的pdf資料、擬定拜訪名單,制定巡城拜訪的路線,之後就開啟了在全國各地走訪藝術家的行程,和他們一起看作品、交流。回到廣州後,井一天開始籌備第一個展覽「請上二樓,再上三樓——紙本大曬!」,這個群展沒有特定主題,根據空間結構命名,呈現了16位藝術家最本能、最初始的創作狀態。
「弄空間LongSpace」裡的「弄」,既可以讀「nong」,也可以讀「long」,井一天取的是「long」的發音。在初創階段,弄空間錨定具有水平穩定和高品質的新銳藝術,希望能共同成長,在未來長久的時間內一點點被挖掘、認可。同時,弄空間也會和資深藝術家建立合作關係,共同打造一個具有深度探索和展示功能的平台,並且會開展與藝術家的對談以及學術討論活動。
在作品趣味方面,每位藝術家都會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個人趣味、創造價值。在挑選藝術家時,井一天會從人與人交往相處的角度去考慮。希望推廣出去的藝術家,不僅作品沒問題,個人品格也經得起考驗。對於作品的選擇,更傾向於在不同藝術類型中,挑選出該類型裡最好的、水平穩定且持續創作的作品。
回顧開畫廊的經歷,井一天坦言,正是「無知」讓她敢於邁出這一步,如果過度考慮市場波動、經濟形勢或藏家資源,或許畫廊永遠不會誕生。井一天更重視的是保持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勇於承擔責任,面對挑戰時不斷調整步伐,尋找平衡。
如今,畫廊面臨的最大難題是如何讓外界消除疑慮,建立信任。對她來說,這既需要時間,也需要在每一件事上精益求精,打造出屬於弄空間獨特的價值體系。未來,井一天希望弄空間能成為一個長久存在的藝術之地,持續陪伴藝術家和觀眾,一步一步走下去。
武漢、大同,本地人主導的藝術革新
北魏都城,遼、金陪都,明清重鎮,在多數人的印像中,山西大同是一座錒刻著歷史印記的古城。雲岡石窟、華嚴寺、懸空寺、北岳恆山…...這些文化遺產成為這座城市最耀眼的文化名片。而在厚重的歷史底蘊之下,當代藝術的活力也正湧動。早在1987年,以大同大張(張盛泉)為首的「W.R小組」(張盛泉、朱雁光、任小穎、張志強、姚林)是大同唯一的現代藝術團體,也是中國早期當代藝術史中極為獨特的存在。
此外,大同國際雕塑雙年展、「曾竹韶雕塑藝術獎學金入圍作品展」等重要展覽也都曾在大同舉辦。
在當代藝術領域,大同是一座被低估的城市。但今年相繼開幕的未來倉庫當代藝術空間、燦川藝術空間、見鹿畫廊讓大同正在被看見。
坐落於大同古城東南隅的東南邑歷史文化街區,在保留文物風貌的同時也積極參與當代藝術的建構。 2023年6月,東南邑以「尋邑」為主題舉辦了當代藝術季,阿布拉莫維奇、徐冰、宋冬等近80位國內外藝術家的近百件作品散落在老房子和戶外空間。
今年6月新開的未來倉庫當代藝術空間就落址於東南邑歷史文化街區蔡家巷4號院。保留老院落的磚牆、木樑和硬山頂的基礎上大膽融入了金屬和玻璃等現代材質。展場後的「William. Cool For」以「日茶夜酒」的形式讓看展與交流絲滑切換。
主理人陳大同就是大同人,也是「藝術大同」創辦人,曾統籌2023年大同當代藝術季策展。 2011年進入藝術界,陳大同曾在北京HIHEY藝術工作、實習、創業擔任原始合夥人、獨立策展人,至今已有十四年的藝術經驗。
選擇落址於東南邑歷史文化街區因為其是大同古城內的文化藝術高地,也是被眾多歷史建築包圍之中的古建築群落,陳大同希望未來庫房在這片土壤中深根發芽,與街區共建藝文生態。
在陳大同看來,當代藝術的價值不僅在形式創新,更在於提出新的敘事視角,讓城市歷史與未來相遇。在古城大同,以「未來」為名的空間,承載著從歷史文明到未來對話的橋樑功能。
對陳大同而言,創辦未來庫房當代藝術空間並非空穴來風,大同有當代藝術的土壤,也有很多藝術家群需要這個平台。陳大同斷斷續續籌備了五年時間,在此之前一直在以公益專案的方式做了許多準備工作。
在籌備空間的時間裡,也逐漸誕生了第一份藝術家名單,透過徵件、群展、交流等方式,未來庫房當代藝術空間也逐漸填滿代理藝術家。目前的作品面貌以非具象繪畫偏多,有獨特的語言和生成方式。
開館展「開放的倉庫」由雷徠、劉三磊策展,匯聚白京生、卜雲軍、大同大張(張盛泉)、高一、郭工、馬可魯、任小穎、任芷田、申凡、孫曉楓、多元鵬、於煬、任小穎、任芷田、申凡、孫曉楓、多元鵬、於煬、三位無極創作。展覽之外,不定期舉辦的思辨對談、實驗影像放映、先鋒聲音現場等也在活化這座古城的思想能量。
未來庫房當代藝術空間希望在滿足當下階段的發展後,以地域為優勢,做更多在地實驗、探索方向的事。
身為大同當代藝術的重要推手,陳大同一直在積極嘗試多種可能性,也相信在大的文旅趨勢下,能夠攜手政府、東南邑街區、畫廊機構共建家鄉的藝文生態,為城市打造出文化名片。
紮根於大同市中⼼城牆內的燦川藝術空間也不斷推動本土當代藝術的發展,在這裡能感受到一種介於歷史與當下、邊緣與中心之間的張力。開幕展呈現了大同最具代表性的本土藝術家大同大張的重要藝術行為「郵寄藝術」。未來燦川藝術空間也將開拓拍賣與商業板塊,涉足文創開發與空間設計,探索藝術與商業的融合。
見鹿畫廊創辦人赤衛娟是土生土長的大同人,18歲離開大同到北京上學,而後又到加拿大讀研,回國後在央視財經頻道工作了幾年,但仍一心惦念著藝術,後來又到紐約蘇富比藝術學院讀書,畢業後在隋建國藝術基金會工作了近三年。
去年6月份,赤衛娟帶著孩子回大同避暑。北京的炎熱、擁擠和高密度生活讓她愈發懷念家鄉的安靜與舒適。疊加十年前就有的開畫廊想法,赤衛娟索性就決定在大同開,並選址在相對安靜、成本較低的平城區南環路綠地繽紛匯,既有城市的繁華,又保留了一份“偏安一隅”的自在。
畫廊名字「見鹿」取自李白詩句「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 「大同的當代藝術之路曲折,需要不斷前進、紮根,才能讓更多人看到美好。」赤衛娟說。畫廊在視覺上也選用了深邃靜謐的綠色,與「見鹿」呼應。
作為商業畫廊必須兼顧市場,但赤衛娟希望畫廊的品味能反映主理人的美學追求。在大同,藝術不能太過前衛,也不能過於保守,應該讓觀眾「踮起腳尖夠著」。
大同有煤礦資源,也有大把高淨值人群,但當代藝術收藏仍需引導。開幕首展「立地」由鮑棟策展,帶來了卞青、付小桐、郭工、關音夫、蔣志、孟祿丁、沈烈毅、吳杉、楊勳、莊輝十位藝術家的作品,價格從幾萬元到八十多萬不等,未來也會根據市場逐步調整。
對於畫廊的營利,赤衛娟並不急,畫廊需要三到五年養起來的時間。展覽頻率也會放緩,盡量錯開旅遊高峰,降低成本的同時也能掌握品質。
位于华中腹地的武汉,地理区位优渥,也坐拥湖北美术学院学术资源。落地于硚口区恒隆广场的LNK Gallery(无边画廊)就由四位毕业于湖美的00后艺术家徐埸涵、刘雨果、龙彦西、汤璇共同创立。
四位创始人分工明确:汤璇担任空间主理人,负责整体运营;龙彦西是概念发起人兼艺术总监,主导画廊的定位和艺术方向,把控学术质量;刘雨果在进入艺术行业前拥有丰富的商务经验,负责资源对接和商务合作;徐埸涵则以驻留创作的方式进行艺术实践,同时负责项目落地与展览执行。
湯璇本科讀的是實驗藝術,在大學期間就累積了策展落地的經驗。湯璇也透露,家中自小便受父輩影響收藏傳統書畫和文玩,但真正開始自己收藏是在進入藝術圈之後。她更偏愛收藏身邊朋友的作品,常常是在與藝術家喝酒、聊天、參觀工作室後購買作品。儘管嚴格意義上還不能稱作「藏家」,但這條收藏之路已經啟程。
創辦無邊畫廊的初衷,源自於四位年輕藝術家不想等外在定義自己的態度。 LNK被視為00後藝術家的“自我實驗”,也是向藝術圈傳統套路發起的「年輕人宣言」。
畫廊的籌備始於2025年的一個偶然契機,當時湯璇感覺到武漢需要一點「年輕的躁動」,於是開始開始物色空間、考察其他城市的藝術場域、與藝術家及策展人交流想法。整個過程採取邊走邊試的方式,湯璇說,「團隊能夠堅持到落地,得益於不斷的互相支持與外界的幫助,尤其感謝「東通菜園」的支持。」
畫廊名稱「LNK」是「Link」的縮寫,意為「連接」,對應無邊畫廊的口號「連接無限可能」。中文名稱「無邊畫廊」呼應了「沒有邊界」的理念,希望透過展覽跨地域、跨媒介地連結當代藝術網絡中的不同節點,把藝術家和作品更充分地呈現給大眾。
定位上,無邊畫廊聚焦當代藝術,特別關注青年藝術家的學術探索。創始團隊本身就是創作者,對青年藝術家的處境和需求有著更深刻的理解。而選擇落地武漢,既因團隊對這座城市的深厚情感,也因其地理區位優越及湖北美術學院的學術資源。
四位創辦人都有湖美背景,而且多為武漢本地人,能夠更好地發揮在地優勢和對接社會資源。選址在恆隆廣場,一方面是朋友推薦,另一方面地段優越、知名度高,方便來訪,也滿足安保及品牌合作的需求。家和作品更充分地呈現給公眾。
在武漢開設畫廊,本身就是一次探索與挑戰,LNK自成立之初並非以「賣畫」為目的,更像是一個聚點,先讓人、藝術和能量流動起來。湯璇坦言,在籌備與營運中,最大的挑戰是成本控制。由於投資和贊助有限,每次展覽都需要精打細算,團隊成員必須親自上手完成策展、布展和推廣等多項任務。而畫廊成立以來,無邊畫廊也曾遇到臨時撤資、溝通不良、團隊意見不統一等問題,儘管消耗不小,但也極大鍛鍊了團隊執行力和凝聚力。
在藝術家的代理和選擇上,並非由某一人拍板,而是團隊集體討論的結果。藝術總監龍彥西在學術方向與定位上的判斷得到了大家的高度信任,最終形成的LNK氣質是團隊合力的結果,而非單一的個人趣味。藝術家的發掘與選擇則透過推薦與主動尋找結合,團隊會刷Instagram、小紅書或透過朋友介紹。關鍵標準在於藝術家是否具有清晰的創作脈絡與狀態,而非單純作品的觀賞性。目前無邊畫廊尚未簽署獨家代理,更重視與藝術家的長期成長而非短期利益。
未來,無邊畫廊希望紮根武漢,拓展跨區影響力,培養畫廊專業人才,同時透過導覽、藝術論壇和工作坊,加強藝術與大眾的對話,並活躍本地藝術生態。長期目標是培養能與畫廊共成長的藝術家,以LNK為連結點,連結北上廣、成都等多地當代藝術資源,也不排除在北京設立新空間。
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h4c6-1UmglEPyJ6asQyeow
文:燦陽
採訪:燦陽、馬寧、天琪、羅穎